10月16日,一場科學教育交流分享會在京舉行。多位教育領域學者、教師、科普視頻創(chuàng)作者齊聚一堂,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助力鄉(xiāng)村中小學科學教育?;顒又?,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分享了《短視頻生態(tài)下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研究報告》(下稱“報告”),對短視頻科普對于科學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做出了探討。
報告對我國中西部河南、甘肅、四川、廣西、陜西五個省份的4332名小學生和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。結果顯示,中小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各種渠道中,短視頻和視頻占比達66.5%,僅次于課堂學習,位列第二位??破罩R類短視頻成為最吸引中小學生的短視頻內容,看過科普短視頻的中小學生對科學感興趣的比例比沒看過的高出21%。超過九成的中小學生認可短視頻補充了學校的科學教育,認為科普短視頻開闊眼界、便于理解、互動性強。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分享研究成果
報告認為,短視頻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要媒介產品與平臺,為科普教育、科學傳播提供了新動能、新優(yōu)勢。報告建議,應用好新媒體平臺,為中小學生提供優(yōu)質科學教育資源,可以激發(fā)中小學生的科學興趣;針對中西部中小學校內科學教師少、專業(yè)性不足、學歷不高、科學實踐落后等問題,短視頻平臺有多元化的、龐大的教育力量,可以為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好彌補和助力。
報告特別提及,抖音上有不少深受鄉(xiāng)村教師和學生喜歡的科學家和創(chuàng)作者,如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嘉麒院士的“劉嘉麒院士講地質”、物理學教授戴樹璽的“愛較真的戴老師”、重慶大學副教授周思益的“弦論世界”等。他們創(chuàng)作的科普視頻既飽含科學知識,又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,已成為鄉(xiāng)村教師經常使用的“云課件”。
交流會上還分享了科普大篷車及2024“流動科學課”的背景情況。中國科技館資源管理部副主任桂詩章介紹,為了促進科學知識觸達鄉(xiāng)村,2000年,中國科協推出科普大篷車項目,讓“移動科技館”走到鄉(xiāng)村孩子身邊。2024年來,全國累計配發(fā)1849輛科普大篷車,行駛5756萬公里,遍及32個省級行政區(qū),開展活動約43.7萬次,惠及公眾超3.66億人次。
中國科技館發(fā)言人介紹“流動科學課”階段性成果
科普大篷車給公眾帶去諸多科技普惠資源,為了讓中小學生接觸到更多權威、有趣的專家,增強鄉(xiāng)村科學老師的師資力量,今年2月,中國科技館、教育部宣傳教育中心與抖音聯合發(fā)起2024“流動科學課”科普活動。活動旨在為科學教育基礎薄弱地區(qū)學生提供優(yōu)質科普資源,招募優(yōu)秀的科普專家志愿者,助力鄉(xiāng)村青少年的科學素養(yǎng)提升。桂詩章介紹,截至今年10月,“流動科學課”已落地廣西、河南、甘肅、福建、吉林、青海六省,完成18個城市30所中小學的校園活動,為超5000名學生帶去趣味科普課。
“科學教育需要靠多主體協同推進,”孫宏艷表示,“流動科學課”是平臺、教育部門、科普場館合作探索的有益嘗試,家長也應該成為其中的一份重要參與力量。在交流會的圓桌對話環(huán)節(jié),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、未成年人網絡素養(yǎng)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也表示,“短視頻的互動性和趣味性,讓知識性內容更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,同時能夠激發(fā)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,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動力。”因此,學者們建議家長理性看待學生對短視頻的使用,引導得當將有利于孩子的科學素養(yǎng)提升。
學者、科普視頻創(chuàng)作者、一線科學老師共話鄉(xiāng)村科學教育
此外,抖音創(chuàng)作者、青年地理老師@袁曉,抖音科普視頻創(chuàng)作者楊大煒(@楊爸圖說),及桂林市興安縣第三小學科學教師盤春艷,也來到活動現場,共同就“如何利用新媒體助力鄉(xiāng)村科學教育”話題展開討論。
“流動科學課”曾到過興安縣第三小學,盤老師真切感受到科學家、科普達人們走進學校,給孩子帶來的觸動與改變。她說,“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科學更感興趣了,時常問起,什么時候還有這樣的課程、什么時候能再看到機器狗?””盤春艷表示,希望有更多平臺、社會力量關注到鄉(xiāng)村學校,期待有更多優(yōu)質的科普資源通過多種形式來到孩子身邊。